第574章 参军视事,暗藏机锋(1 / 2)

加入书签

建安十三年的初冬,长江两岸的芦苇已经枯黄,凛冽的江风卷过水面,带来刺骨的寒意。

然而,在柴桑的都督府核心区域,一股无形的燥热却在弥漫、升腾。

大战将至的阴影,如同铅色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自从数日前,在孙权的亲自召见下,我被破格任命为“江东参军”,我的处境便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

这个身份,既是孙权试图拉拢、试探乃至控制我的一步棋,

也是我得以更深入地接触江东核心军务,为自己未来的计划寻找契机与支点的关键平台。

今日,我便接到了正式的传令,前往中军大帐,列席由大都督周瑜亲自主持的军务会议。

这是我获得新身份后,第一次参与如此高级别的军事讨论。

这既是对我能力的考验,也是江东高层对我这位“外来者”的一次集体审视。

换上一身相对简洁但质料上乘的深色武官常服,束紧腰带,我深吸了一口气,调整着自己的心绪。

脑海中,玄镜台连夜送来的关于江东水军近期操练、布防以及将领派系关系的简报再次快速流过。

虽然信息未必完全精准,但已足够让我对即将面对的场景有一个大致的轮廓。

踏入守卫森严的中军大帐,一股混合着皮革、桐油以及淡淡水腥味的气息扑面而来。

帐内光线充足,正中悬挂着一副巨大的长江中下游水域地图,

上面用不同颜色的标记标注着敌我双方的已知兵力部署和重要据点。

地图下方,长案之后,端坐一人,正是江东水师大都督,周瑜周公瑾。

他今日穿着一身银色软甲,外罩绛紫色战袍,面如冠玉,目若朗星,虽然神色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但那股运筹帷幄、执掌千军的气度却丝毫未减。

他的目光锐利,在我踏入大帐的瞬间便扫了过来,如同实质的剑锋,带着审视与探究。

帐内两侧,已然坐了不少江东的重要将领和幕僚。

程普、黄盖等宿将赫然在列,他们看向我的眼神中,带着几分好奇,几分审慎,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排斥。

鲁肃也在,他坐在靠近周瑜的位置,见我进来,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也传递了一丝安抚的意味。

“子明来了。”

周瑜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帐内的低语声瞬间停止。

他并未起身,只是略微抬手示意,“孙将军既委你参军之职,今日议事,便请入座吧。”

他的语气平和,听不出喜怒,但那份属于上位者的威严却自然流露。

我心中清楚,这既是程序上的认可,也是一种无声的下马威。

“谢都督。”我拱手一礼,不卑不亢,依着帐内侍从的指引,在鲁肃下首的一个空位坐下。

这个位置颇为讲究,既体现了我的“参军”身份,又不至于太过靠近核心决策圈,显示出一种微妙的距离感。

落座之后,我没有急于开口,而是眼观鼻,鼻观心,仔细倾听着会议的议题。

今日讨论的,主要是围绕着水军近期的备战细节。

一名负责船政的官员正在汇报:

“禀都督,各处船坞正在加紧修缮战船。

艨艟斗舰之龙骨、船板多已检视更换,唯桐油、麻絮尚缺三成,已遣人加急催运……”

另一名将领则起身道:

“末将所部,近日操演水上阵法,士卒用命,然新募之兵习水尚浅,协调偶有滞涩,需加强磨合……”

又有负责军械的官员禀报:

“弓弩、箭矢、枪矛等常规军械已按定额配发七成,余下三成预计十日内可全部到位。

只是……火箭所用之硫磺、硝石等物,采买不易,损耗亦大,储备略显不足……”

周瑜静静地听着,偶尔开口询问一两句,直指要害,显示出他对水军事务的精熟。

程普、黄盖等老将也会适时补充几句,多是基于经验之谈。

鲁肃则更多地从粮草、后勤补给等大局层面提出建议。

我坐在席间,看似平静,实则大脑在高速运转。

这些零散的信息,在我脑中迅速地整合、分析、比对。

江东水军,确实名不虚传。

他们的战船种类齐全,从巨大的艨艟斗舰到灵活快速的走舸,配备完善。

士卒久经水战,经验丰富,将领也多是习熟水性、勇猛善战之辈。

周瑜治军严谨,调度有方,整个备战体系虽然庞大复杂,却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面对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实际数量我心中有数,但威势确实惊人),江东能有底气一战,绝非侥幸。

然而,以我超越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作战方式和技术手段,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或者说,存在着可以被更高效战术利用的“缝隙”。

比如纵火。

火攻无疑是水战中最具威力的手段之一。

江东也储备了火箭、硫磺等引火之物。

但他们的火攻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风向,引火物的燃烧效率和附着性也相对有限。

一旦遭遇逆风,或者敌船防护得当,火攻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如果能有燃烧更猛烈、附着性更强、甚至不易被水扑灭的引火剂,其战术价值将不可估量。

这让我立刻想到了格物工坊中,那些经过初步验证的、基于石油副产品或其他化学配方的“九阳引火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