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破格之议,参军之衔(1 / 2)
书房内的沉默并未持续太久,但每一息都仿佛被无限拉长。
孙权那双碧色的眼眸在我身上逡巡,似乎在进行最后的评估。
他端坐的身姿微微前倾,双手交叠放在书案上,营造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一直低头看卷宗的周瑜,也似乎不经意地调整了一下坐姿,
虽然依旧没有直接看向我,但我能感觉到他全部的注意力都已集中在这间书房之中。
“子明先生,”
孙权终于再次开口,声音比之前多了一丝郑重,少了几分试探,
“孤与先生虽初次相见,然听子敬举荐,又经方才一番交谈,孤以为,
先生非但是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者,更是深谙时局、胸有丘壑的智士。”
这顶高帽子来得有些突然,也有些沉重。
我心中立刻警惕起来,知道这绝非单纯的称赞,后面必然跟着更重要的内容。
我连忙欠身道:“吴侯过誉,昭愧不敢当。”
孙权摆了摆手,打断了我的谦辞,语气变得更加直接:
“当此之时,曹贼大军压境,兵锋直指江东,实乃我孙氏基业存亡之秋,亦是汉室天下安危所系。
孤虽承父兄基业,据有江东六郡,然强敌当前,亦感独木难支。
故而广纳贤才,共商破敌之策,乃是当务之急。”
他这番话,既点明了当前的危急形势,也为自己接下来的“破格”之举做了铺垫,
将一切都置于“抗曹大业”这个堂皇的旗帜之下。
我静静地听着,心中念头飞转。
他要说什么?难道仅仅是希望我作为刘备的使者,多提供一些建议?
这似乎并不需要如此郑重其事的单独召见。
果然,孙权接下来的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我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我,一字一句地说道:
“孤以为,以子明先生之才,若仅仅作为刘豫州的副使,往来通传消息,岂非明珠暗投,大材小用?
孤欲……辟先生为我江东参军,参与军议,参赞军机,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江东参军!
这四个字如同惊雷一般在我耳边炸响!
尽管我在之前的筹谋中,确实有过设想,
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介入江东的军事决策层,为后续的计划铺路,甚至隐隐期待过类似的机会。
但当这个提议真的从孙权的口中说出,而且是在如此正式、甚至可以说有些突兀的场合下提出时,
我仍然感到一阵难以言喻的震惊!
我的心跳瞬间漏跳了一拍,随即又开始不受控制地加速狂跳,血液仿佛都涌向了头顶。
这个“江东参军”的职位,虽然听起来可能只是一个参谋性质的虚衔,并无实际兵权,
但“参与军议,参赞军机”这八个字的分量却重逾千钧!
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合法地接触到江东军事决策的核心层面,
了解他们的兵力部署、战略规划、后勤状况……
这对我后续无论是促成联盟、影响战局,还是为我自己的“暗线”布局,都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这简直是……一步登天!
但这巨大的机遇背后,同样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我名义上仍然是刘备派来的使者,孙权此举,无疑是“挖墙脚”。
他为何如此?
是真的爱惜我的才能?还是想借此分化刘备集团内部?
亦或是想将我置于他的直接掌控之下,以便更好地监视和利用?
甚至,这会不会是周瑜的某种试探,想看看我是否会轻易背弃刘备?
无数的念头在我脑海中急速闪过,利弊得失如同走马灯一般飞速盘旋。
接受,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但也可能立刻将自己推到风口浪尖,
不仅可能引起刘备方面的猜忌(尽管我可以设法解释),更会成为江东内部某些势力的眼中钉。
拒绝,则意味着错失了这个千载难逢、能够直接影响历史走向的机会,我后续的许多计划都将难以施展。
我的大脑在疯狂运转,权衡着每一个细节。
孙权和周瑜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等待着我的回答。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审视,仿佛要将我看穿。
强压下内心的惊涛骇浪,我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
我知道,此刻的任何一丝犹豫、贪婪或者惊慌失措,都可能被这两个人精捕捉到,并做出不利于我的判断。
我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纷乱的心绪稍稍平复,
然后缓缓抬起头,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惊讶、惶恐,以及一丝难以置信的感激。
“吴侯……”
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并非完全伪装,而是内心激动与紧张的真实流露,
“吴侯如此厚爱,昭……昭何德何能,敢受如此重任?
昭不过一介白身,蒙主公(刘备)不弃,委以副使之职,前来江东,
乃是为了促成两家联盟,共抗曹贼。
如今联盟尚未完全议定,昭若擅受吴侯所授官职,
一来于礼不合,恐惹人非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