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降洛州囚罪(2 / 2)

加入书签

城郊的田埂上,几个老农蹲在土坡上抽烟袋。

烟锅里的火星明灭,映着他们脸上的皱纹。

“免了租调,能多买些谷种。”

瘸腿的老周用烟杆敲着地面:

“我那二亩地,去年种的麦不够吃,今年得改种粟子。”

旁边的人接话:

“听说还要给百岁老人发东西,村东头的张阿婆,今年正好一百岁。”

午后,驿站的马车往各村去,拉着毡衾、粟帛。

车辙压过融化的雪水,溅起泥水打在车板上。

到了张阿婆家,小院的柴门虚掩着,老太太正坐在门槛上晒太阳,手里捻着麻线。

看见官差进来,她眯着眼睛问:

“是送过冬的炭吗?”

“阿婆,这是圣人赏的。”

官差解开毡衾的捆绳,粗布面里絮着厚厚的羊毛:“

“还有两石粟,五匹帛。”

张阿婆摸了摸毡衾,又软又暖,比她盖了三十年的旧棉被强多了。

她想起年轻时,兵荒马乱的,哪敢想能从皇帝手里得东西,眼眶突然湿了,忙让孙媳妇烧水,要给官差沏碗粗茶。 孙媳妇端茶出来时,看见官差正往门框上贴红纸条,写着 “百岁人瑞”。

风卷着纸条的边角,她忽然想起前几天,婆婆还念叨着 “开春换床新毡子”,没想到竟真的盼来了,还是圣人赐的。

院子里的鸡咯咯叫着,啄食掉在地上的粟米粒,阳光落在张阿婆的银丝上,亮得像撒了层碎金。

日头偏西时,王玄策在州府核对名册。

免了租调的户数记了满满三页纸,出狱的囚徒名单上,王小二的名字旁画了个小圈

老张头说,这后生一出狱就往家跑,手里还攥着狱里发的两个麦饼。

窗外传来孩童的笑声,是刚放学的学童,举着纸鸢往河边跑,线轴转得飞快,风筝在暮色里成了个小黑点。

户曹参军进来时,手里捧着个木盒,里面是各县报上来的百岁老人名单,整整五十七个名字。

他抬起手擦了擦脸上的汗:

“都按数发了东西,有个九十六的老汉,非说自己记错了岁数,硬要把帛退回来,说不能骗官家的东西。”

王玄策面带笑容,提笔在名单旁注了行字:

赠帛二匹,算给老汉添寿。”

夜色漫进州府时,王玄策站在阶前。

远处的坊市还亮着灯,隐约能听见酒肆里的猜拳声,比前几日热闹了不少。

他回忆起早上接旨时的情景,内侍那一句“圣人见去年收成不好,夜里总睡不着”在他耳边回响。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让他心中豁然开朗。

原来,这纸旨意并非只是一道冰冷的命令,而是源自宫中的牵挂。

这份牵挂,如同二月的暖阳,缓缓地融化着冻土,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牢里空出来的牢房,老张头特意让人洒上了石灰,又铺上了崭新的稻草。

他喃喃自语道:

“圣人开恩,咱们也得干净些,万一往后再有人进来,好歹住着舒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