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倭国大发现(2 / 2)
\"记住!\"教官的吼声穿透枪声,\"倭国人擅长近战,绝对不要给他们拔刀的机会!三十步外必须解决战斗!\"他踢了一个动作慢的士兵一脚,\"你!想被倭刀劈成两半吗?!\"
六、战前准备(下)
宁波府的市舶司里,一群\"商人\"正在接收最后的货物。他们表面上采购的是丝绸瓷器,实则箱底藏着详细的海图和倭国各藩的情报。为首的\"商人\"接过通关文牒时,袖中滑出一枚锦衣卫的腰牌。
\"记住你们的身份。\"锦衣卫千户压低声音,\"你们是泉州林家的商队,专门经营生丝贸易。\"他指着地图,\"对马岛上的宗家已经打点好了,他们会提供倭国各藩的兵力部署。\"
码头上,水手们正在往商船上搬运货物。最底层的木箱里,装着精心伪装的测量工具和绘图器具。一个年轻的书办紧张地检查着清单,被年长的同僚拍了拍肩:\"放松点,到了博多港,自然有人接应。\"
与此同时,福州水师大营内,参将正在沙盘前推演战术:\"根据情报,倭国水军主力集中在平户一带。我军当分兵两路,一路佯攻长崎,主力直取石见!\"他的指挥棒在沙盘上划出一道弧线。
七、出师之名
礼部衙门灯火通明,十几名书吏正在连夜编纂《倭寇侵琉事略》。案几上堆满了从福建、浙江搜集来的\"证词\",每一份都按着血手印。蜡烛滴下的蜡油在桌面上凝结成小山。
\"把这份再抄录三份。\"礼部郎中指着其中一份道,眼下挂着浓重的黑影,\"这个渔民说他全家都被倭寇所杀,要多用些凄惨的词句。加上他女儿被掳走的细节。\"
隔壁房间,几位翰林学士正在斟酌《讨倭檄文》的措辞。白发苍苍的周学士推了推眼镜,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未落:\"'跳梁小丑'不如改作'豺狼成性',更能激起义愤。\"他转头问同僚:\"倭国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不敬之举?\"
最忙碌的要数鸿胪寺的通译们,他们正在紧急翻译倭国各藩的地名、官职。一个年轻通译突然惊呼:\"大人!发现重大线索!倭国国书中竟将我大明称为'唐国',这是大不敬啊!\"他举起一份泛黄的文书,手指因激动而颤抖。
这个消息像野火般传遍整个礼部,最终化作檄文中最锋利的一把刀:\"倭奴僭称上国,其心可诛!\"字字如刀,力透纸背。
八、箭在弦上
威海卫的军港内,戚继光站在旗舰\"定远\"号的甲板上,望着海面上密密麻麻的战船。这些船只按照最新战术重新编组,每十艘为一队,呈扇形排列。夕阳的余晖将船帆染成血色,海风猎猎。
\"报!\"传令兵快步走来,单膝跪地,\"福州水师已抵达指定海域,随时可以封锁对马海峡!宁波方面的商船队也已准备就绪,船上暗藏的两千精兵皆已到位!\"
戚继光点点头,目光转向东南方。那里,倭国的海岸线隐藏在暮色中,但他仿佛已经看到了石见银山上飘扬的大明旗帜。他摸了摸腰间的新式佩剑——这是工部特制的精钢剑,比传统的宝剑更轻更锋利。
\"传令各营,\"戚继光的声音平静而坚定,\"明日寅时,升旗出征。\"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告诉将士们,倭国金银遍地,此战...立功者重赏。\"
随着号角声响起,港内所有战船同时升起了崭新的战旗——红底金字的\"明\"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如同燃烧的火焰。岸上的百姓纷纷驻足观望,有老者喃喃自语:\"又要打仗了啊...\"
九、皇帝的野望
紫禁城的钦安殿内,隆庆帝独自站在巨幅海图前。他的手中把玩着一块从倭国商人那里收缴来的银矿石,矿石在烛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殿内四角的鎏金香炉吐着袅袅青烟,将皇帝的身影映照得朦胧而高大。
\"陛下,夜已深了...\"太监小心翼翼地提醒,手中的灯笼在风中微微摇晃。
隆庆帝恍若未闻,他的目光从倭国列岛移向更远的南方,在那里,吕宋、满剌加等地的名字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他的手指划过这些陌生的地名,最终停在了一个标注着\"香料群岛\"的位置。那里出产的丁香、肉豆蔻,在欧洲价比黄金。
\"传旨,\"皇帝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热切,\"命福建水师加紧演练新式战法。另外,让市舶司多招募些懂南洋话的通译。\"他的指甲在海图上划出一道深深的痕迹,\"再派人去澳门,打听佛郎机人的战船构造。\"
太监躬身退下时,听见陛下轻声自语:\"有了倭国的金银...下一步就该是...\"话音未落,一阵狂风吹开殿窗,烛火剧烈摇晃起来。
夜风吹动殿内的烛火,将皇帝的影子投在墙上,那影子随着火焰的跳动不断延伸,最终笼罩了整个南洋。海图上,一支无形的舰队正乘风破浪,驶向未知的远方。而在更遥远的西方,欧罗巴的商人们还不知道,一场来自东方的风暴正在酝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