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谷舟沉碑(2 / 2)
指挥工匠们清理沉船表面淤泥的过程中,林羽时刻关注着进展。当船舷逐渐显露,那几处明显的划痕让他精神一振。这些划痕呈规则的长条状,深度均匀,明显是被某种尖锐且坚硬的工具刻意划下。林羽仔细观察划痕的走向,发现它们似乎遵循着一定的几何规律,脑海中瞬间联想到了古代航海中用于标记航线或特殊地点的方式。他深知,这些划痕极有可能是人为留下的关键标记,与船上隐藏的秘密息息相关。
当船舱被打开,一股刺鼻的腐朽气息扑面而来,众人纷纷掩鼻。林羽却不为所动,率先踏入船舱。船舱内昏暗潮湿,杂物散落一地。林羽手持火把,脚步沉稳地在船舱内走动,仔细查看每一处角落。在船舱的一角,他发现了一个被淤泥半掩的木箱,木箱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虽历经岁月侵蚀,但仍能看出其工艺的精湛。林羽轻轻拂去木箱上的淤泥,尝试打开箱子,却发现箱子被一把锈蚀的铜锁锁住。他叫来工匠,小心地撬开铜锁,打开箱子,里面竟是一些泛黄的书卷和破旧的布帛。
林羽戴上一副特制的手套,这手套是他特意命人用轻薄且坚韧的丝绸制作,内里填充了柔软的棉花,既能保护脆弱的文物,又能让他保持灵活的触感。他轻轻拿起一卷书,那书卷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在他手中微微颤抖。他在船舱内寻得一处相对干燥且光线能勉强照到的角落,缓缓展开书卷。由于纸张年代久远,每展开一点,都伴随着轻微的脆裂声,仿佛是岁月在低声叹息。林羽的动作愈发轻柔,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书卷上的字迹。
书卷上的字迹因受潮和岁月侵蚀,有些已经模糊不清,笔画残缺不全。林羽凭借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从那些残缺的笔画中,努力辨认每个字的结构。他熟知隋代及之前的文字演变,对各种字体的写法了如指掌。遇到难以辨认的字,他会将火把凑近,从不同角度观察笔画的走势,同时在脑海中迅速搜索相关的文字资料。例如,当看到一个形似 “禾” 字但又有些变形的字时,他联想到隋代书写习惯中对某些偏旁部首的简化与变体,结合上下文提到的粮食运输内容,确定这个字就是 “禾”,代表粮食。
随着辨认的深入,他梳理出书中记载的关于粮食运输和储存的信息。书中提及了不同地区粮食的调配,详细记录了从各个粮仓运往西域的粮食种类、数量以及运输路线。其中对特殊时期储备策略的描述,让林羽陷入沉思。他分析着这些策略背后的考量,意识到当时的隋朝对西域地区的粮食供应极为重视,很可能是出于政治、军事或者贸易上的战略需求。而这与当下吐蕃对安西四镇的觊觎、粟特人在情报传递中涉及的西域势力,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心中暗自思忖,难道隋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着与如今局势相关的复杂博弈?
接着,林羽又拿起一块破旧的布帛。布帛上的符号和图案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他将布帛平放在木箱上,借着火把的光亮,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巧的放大镜。这放大镜是他花费数月时间,与京城中手艺最为精湛的工匠反复琢磨打造而成,镜片打磨得极为精细,能够清晰放大微小的细节。他将放大镜凑近布帛,仔细观察上面的符号和图案。
这些符号和图案的线条走势、组合方式,与粟特人传递军情时使用的密码有着相似之处。林羽眉头紧锁,脑海中迅速回忆起之前破解芝麻密码时的思路和方法。他发现布帛上有些符号的位置似乎经过刻意排列,并非随意为之。他尝试将这些符号按照一定规律重新组合,先从简单的几何对称规律开始,将布帛旋转、对折,观察符号在不同角度下的组合效果。当他将布帛逆时针旋转九十度后,发现几个符号组成了一个类似箭头的图案,箭头指向布帛边缘的一组符号。他继续深入分析,通过对符号笔画数量、形状特征的对比,结合粟特密码中常用的替代、移位规则,虽然暂时无法完全解读出其中含义,但更加坚信这艘沉船极有可能是解开诸多谜团的关键所在。他深知,这些物品所蕴含的信息,或许将成为对抗吐蕃阴谋、理清复杂局势的重要突破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