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九回 杜雍课读侍妾调奸 秦昌赔罪丫环丧命(1 / 2)

加入书签

静修和尚展开对联,只见字迹笔法刚劲有力,字体秀丽美观,忍不住连连称赞:“好书法,好书法!”他又抬头打量眼前的书生,见此人虽然衣着破旧、生活穷苦,却透着一股文雅的气质,举手投足间气度不凡,顿时心生怜悯。于是,静修和尚让书生把对联留下,吩咐小和尚带他到后院,安排梳洗、提供斋饭。书生感激不已,深深作揖,跟着小和尚往后院去了。

北侠见状说道:“我看此人一身正气,不像是冒充读书人的。”静修和尚点头赞同:“正是。老僧方才看他相貌出众,绝非久居人下之辈。”两人说完,又继续下起棋来。

刚下完一局,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走了进来。静修和尚认得他是秦家庄的员外秦昌,连忙起身让座,问道:“秦施主怎么有空来庙里,看起来心情不错?”秦昌回答:“无事不敢打扰,只是这几天我心里总觉得不踏实,特意来请师父帮忙测个字。”

一开始,静修和尚推辞不肯,但实在推脱不过,只好说:“既然这样,倒也不难。员外随便说一个字,老僧来测一测。说得准,员外别太高兴;说得不准,员外也别见怪。”秦昌说:“都说君子问祸不问福,刚才师父说‘容易’,那就测这个‘容’字吧。”静修和尚把“容”字写在纸上,端详了许久,说道:“这个字结构端正,从字意来讲,‘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说明员外做事光明磊落,问心无愧,这是好事。不过,凡事都得有包容之心,不能急躁,不然容易生变故,对事情发展不利。员外以后遇事要多包容,把事情想周全,肯定能转祸为福。老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把这个字拆开看,有些不妙。员外您看,‘容’字拆开,是穴下有人口,如果不懂得包容,恐怕会对家人不利。这只是老僧的一点愚见,员外千万别介意。”秦昌连忙说:“多谢师父指点,我怎么会介意呢。”

说话间,秦昌不时看向桌上的对联。等静修和尚测完字,他立刻起身,展开对联一看,赞叹道:“好字,好字!这是师父的大作吗?”静修和尚说:“老僧哪有这等好笔法,这是刚才一个书生拿来卖的。”秦昌急忙问:“这个书生叫什么名字?现在何处?”静修和尚回答:“他在后院,刚才是来求些资助的,我还没来得及问他姓名。”秦昌说:“这么说,是个贫寒的读书人。我一直想给儿子请个老师,却没遇到合适的人。既然这里有现成的读书人,师父能否帮忙引荐,这不正好两全其美?”静修和尚笑着说:“聘请老师,理应恭敬,不能因为人家是贫寒之士就轻视。如果这么草率,可不是对待读书人的礼数。”秦昌连忙站起来说:“师父说得对。只是我担心错过这个机会,所以显得有些着急了。”他赶紧叫来家仆,吩咐道:“你赶快回家,取一身衣衫帽靴来,再备两匹马。”静修和尚见秦昌求师心切,便把书生请了出来。

书生经过梳洗,洗去脸上的尘土,整个人容光焕发,气质更显出众。秦昌一见,十分欣喜,连忙请他上座,自己在。他生性刚直,不喜欢与人同流合污,在世上朋友不多。静修和尚向杜雍说明了秦昌的来意,杜雍欣然答应,秦昌更是喜出望外。不一会儿,家仆取来衣衫帽靴,秦昌恭恭敬敬地递给杜雍。杜雍也不推辞,换上新衣后,更显得风度翩翩。随后,秦昌告别静修和尚和北侠,与杜雍一同离开了寺庙。

出了庙门,秦昌要扶杜雍上马,杜雍执意不肯,两人推让许久,才各自上马,来到秦家庄。进了庄子,家仆引着他们来到书房。待奉茶完毕,秦昌便叫家人把儿子唤了出来。

秦昌的儿子叫秦国璧,年仅十一岁。秦昌的妻子郑氏三十多岁,他还有个侍妾叫碧蟾,家中丫鬟仆人众多。其中,大丫鬟彩凤负责服侍郑氏,小丫鬟彩霞伺候碧蟾。外面有四个管事的仆人,分别叫进宝、进财、进禄、进喜。秦昌虽然四十岁了,但他自小的乳母白氏还健在,已经七十岁了。算下来,秦府上下有三四十口人,家境富裕。秦昌因为自己没读过书,一直引以为憾,所以才一心想给儿子请个好老师,希望能改变家族的命运。

自从杜雍做了秦国璧的先生,秦府准备的饭菜都十分精致。秦昌虽然没读过书,但他深知尊敬老师的道理,这份心意实在难得。很多没文化的人,觉得给先生准备的饭菜随便应付就行,往往不上心。哪像秦昌,把先生当作神仙一样敬重。每次秦昌外出收账,都会叮嘱妻子郑氏,一定要照顾好先生的饮食,不能马虎。要是郑氏没空,就会让彩凤去操办这些事,久而久之,这也引起了侍妾碧蟾的嫉妒。

有一天,秦昌又要出去收账,临走前再三嘱咐妻子和彩凤,一定要好好招待先生。秦昌走后,彩凤安排人把饭菜送到书房。碧蟾悄悄跟在后面,躲在窗外偷看。她见杜先生眉清目秀,三十岁左右的年纪,浑身透着儒雅的气质,这一看,心里便生出了不该有的念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