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07章 商会琐事(2 / 2)

加入书签

第二天叶明继续躺平的日子,他吃完早饭以后就坐在后园的石桌旁,面前摊开几本账册,这是昨夜商会送来的。

他左手捧着一盏清茶,右手执笔,时不时在账册上勾画几笔。松烟蜷在他膝头打盹,尾巴尖有一下没一下地扫过他的手腕。

\"少爷,江南商会的信到了。\"

李天宝捧着个漆木匣子匆匆走来。匣子打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封信笺,最上面那封火漆上印着个精致的\"盐\"字。叶明拆开一看,是扬州盐商总会送来的季度分红明细。

\"比上季度多了三成?\"叶明挑眉。

\"可不是!\"李天宝眉飞色舞,\"自从三爷改了盐引发放的规矩,那些小盐商再不用看大族的脸色,买卖做得可红火了。\"

叶明轻笑。当初改革盐政时,他可没想到会有今日这般成效。账册上那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百姓终于能吃上平价盐的欢喜。

\"告诉账房,这笔钱三成存入公中,三成拨给北境军需,剩下的...\"他顿了顿,\"在各地设平价药铺吧,专治小儿病症。\"

松烟突然从他膝头跳下,蹿上了石桌。狸花猫好奇地扒拉着一封红色信笺,那是岭南商会送来的。

叶明展开一看,竟是份荔枝干的样品——今年岭南风调雨顺,荔枝大丰收,商队已经在路上了。

\"去取坛桂花酿来。\"叶明吩咐道,\"配上这荔枝干,正好给娘尝个新鲜。\"

日头渐高,叶明移步到书房继续处理商事。案头堆着各地送来的文书:松江府的棉布报价、蜀地的锦缎样册、西域商队的货品清单...最底下压着封没有署名的信,拆开却是张海图,标注着几条新开辟的南洋航线。

\"少爷,这...\"李天宝瞪大了眼睛。

\"南洋的珍珠和香料。\"叶明指尖在海图上轻轻划过,\"比陆上丝绸之路利润高出三倍不止。\"

他提笔写了封回信,盖上了自己的私印。自从改革科举、整顿盐政后,越来越多的商贾主动找上门来合作。

这些商事看似琐碎,实则关系着民生根本——棉布关乎百姓冷暖,盐铁维系国家命脉,就连那南洋的香料航线,也能为朝廷带来丰厚的税收。

午后小憩醒来,叶明发现案头多了个锦盒。打开一看,是把精致的算盘。乌木为框,白玉为珠,拨动时发出清脆的声响。盒底压着张字条:\"江南商会全体同仁敬赠\"。

\"他们倒会投其所好。\"叶明失笑。他前世用惯了计算器,如今反倒喜欢上了这古老的计数工具。白玉算珠在指尖滑动,发出悦耳的声响,一笔笔账目很快理得清清楚楚。

暮色降临时,叶明正在后院凉亭核对最后一批账目。忽然一阵熟悉的琴声随风飘来,是《渔舟唱晚》的调子。

抬头望去,隔墙王府的阁楼上,鹅黄色的身影正在抚琴。王莹似乎察觉到他的目光,指尖一转,曲子变成了欢快的《采菱曲》。

李天宝端着灯笼过来:\"少爷,该用晚膳了。夫人让人炖了您最爱吃的鲈鱼莼菜羹...\"

\"不急。\"叶明合上账本,望向琴声来处,\"再听会儿。\"

暮色中的琴音格外清越,仿佛能洗去一天的疲惫。商事虽繁琐,但想到这些银钱流动背后,是百姓能穿暖衣、吃平价盐、孩童能读书识字,叶明就觉得这份辛苦值得。

琴声渐歇,天边升起第一颗星子。叶明伸了个懒腰,忽然发现松烟不知何时又溜了回来,正蹲在账本上舔爪子。

\"走吧。\"他抱起狸花猫,\"吃饭去。\"

灯笼的光晕在青石路上摇曳,将这一日的忙碌与悠闲都笼在温暖的橘色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