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0章 悟空色不二之妙,证性体圆明之本(1 / 2)

加入书签

在鹿泉山帝师总坛,何晓娜带着盛施柔、李世成、道雅萱学习了《妙法西域记》第二十九记,记录如下:

我问上师:“如来藏性,心体道盅,空而不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中无相,相中即空”。我如何理解?

上师回答:无上菩提以寂灭为体,妙明住常,妙幻众生万相。众生本具此性,日用而不自知,反将变动不居的色身、念虑认作自我,故于实相中生无明妄见。所谓“空”与“不空”,并非实相有别,而在众生知见迷悟之间。

我问上师:如何照见本具的菩提真性?又为何空明的菩提心中会生起无量无明种子?

上师回答:言“菩提心中藏无明种子”实为谬误。菩提妙心本自“性觉妙明”,因“明”发“觉”,念念相续不住——此“明”乃觉悟之根,众生依此“明”观照诸法、解脱生死,本无过咎。然众生贪着累劫“所明”之境不肯舍离,使妄习如瀑流奔涌,反为境役,故称“无明”。

我问上师:此“所明”与“种子”看似无别,为何言“其理非然”?

上师回答:“明”与“所明”本自共生,岂有“无量所明”先于“明”而存?性觉妙明处,“所明”当下成妄,随“明”显发而非预存。众生执“所明”为实有种子,却忘“能明”之真性唯一恒常,故言“识种先存”非实。

我问上师:既知“所明”因“明”成妄,为何又说“妄习如瀑流成势”?

上师回答:觉明之性本非色法、想蕴,湛然不动。然“因明发觉”之际,首念即落妄尘,如瀑源初起;继而念念相续、乱想丛生,若不止息,必成习气洪流,障蔽本心,堕入贪嗔痴慢诸苦。世人欲悟菩提,须渐除宿习,方见本来面目。

我问上师:那我如何理解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呢?

上师回答:世间一切万物,众生,法义,皆是菩提妙明本身,它无形无相,寂灭湛然,故以“空”名之。不难理解,把它名成“空”了,也就是把世间一切名成“空”了,不管世间一切叫什么色名,与这“空”名不会改变其妙明本质。所以,“空”与“色”不是实相有二有别,而在于众生知见分别。故妙明自性有能起妄见的功性,这才是空而不空的了义表达。“色即是空”表达无量即刹那,“空即是色”表达刹那即无量,因刹那妙明成就世间一切幻相,所以空中无“色受照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生老病死,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何晓娜望着案头青瓷瓶中摇曳的烛影,忽觉那跳动的光晕恰似“空色不二”的妙喻。盛施柔指尖摩挲着经卷上“色即是空”四字,忽而抬眼:“若说这青瓷是‘色’,空明是‘空’,可这瓶子明明能盛水、能映影,如何是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